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

磷礦之後2: 世界大戰


    最近在家訪和移動門診,發現有些區域的諾魯病人也相當貧困。在早期礦工居住的Location區域,裡面的居住環境並不理想,很納悶為什麼諾魯人還繼續居住在這個區域裡;是因為重視土地或家園嗎?
     1906年開始開採磷礦之後,大約1920開始英國BPC磷礦公司開始給予當地地主報酬;當時諾魯人依然以捕魚和種植維持生活為主,後來的報酬雖然可以支付諾魯人生活所需,但比起真正磷礦的獲利卻是微不足道。為了加速磷礦的開採,BPC在戰前就開始引入中國勞工。然而外地人來到諾魯也引來外地疾病,就像美洲原住民遭遇西班牙征服者的時候發生人口危機;諾魯人也因為沒有抵抗力,在人口低點時甚至不到1500人。在1940年以前第一代的諾魯人經歷著屬於南太平洋的樂園生活;磷礦開始深入諾魯人的文化。
    到了1940年,太平洋戰爭迫在眉睫;當時諾魯人口統計諾魯人1761人,外籍人口1592(Chinese 1350)。紐澳得力於諾魯的磷礦得以大力發展農業,引來軸心國的襲擊。因二戰初期的德俄密約,德國軍艦得以使用北海航道航行至太平洋;1940年十二月,磷礦港口及磷礦船遭到德軍襲擊摧毀,世界大戰波及諾魯。1941年冬天,珍珠港事件開啟太平洋戰爭;大東亞共榮圈的軍事力量分為兩股,北方佔領吉里巴斯、馬紹爾群島向美國前進;南方朝澳洲進發。諾魯位在兩個箭頭中間,西太平洋的日本軍事行動勢必要掌控諾魯才可確保。隨著戰事延燒,BPC1942年撤離諾魯,僅少數澳洲人和多數中國勞工留下,磷礦工廠也在撤除時爆破。勢力真空的狀態並沒有維持太久,19428月日本的登陸特遣隊佔領諾魯,開啟為期三年的日本統治。佔領期間,日本建設軍用機場、開日本學校、配給糧食、節慶引用當地舞者慶祝、強化防禦工事。儘管戰爭期間日本已無力讓磷礦繼續生產,諾魯卻成為中太平洋的防禦要塞;現今看到的Command ridge 127mm防空砲臺和海邊的機槍堡壘都是在19421943年完工。
Command ridge
    太平洋戰爭到了1943,中途島戰役後日本開始敗退;要塞化的島嶼產生了兩個影響。1943-1944當年雨量並不豐沛,過剩的人口仰賴糧食補給,但在美國潛艇攔截下連彈藥運輸都有困難,於是島上陷入飢荒。1943年六月,島上的住民已達5187人,南太平洋大部分的島嶼都因強迫勞動及封鎖而發生飢荒。1943629日多達1200位諾魯人遭到強迫遷移至特魯克群島(Truk island),島上痲瘋病患也遭殘殺。
    諾魯儘管位於中太平洋中心的重要戰略位置,但距離其他島嶼遙遠,沒有深水港或潟湖,島嶼中心滿佈磷礦挖掘後的坑洞,機場建設和要塞化工程更加深美軍進攻的困難;對即將成為強弩之末的日本,可以直接空襲日本本土的塞班島也許更加重要。美軍的跳島登陸反擊從未在諾魯發生過,僅進行例行轟炸維持機場無法運作。到戰爭結束以前,留在諾魯島上的人,包含社會底層的中國人、日韓的勞工、諾魯還有其他南太平島嶼的人民都必須和痢疾、旱災及飢荒奮鬥。經歷澳洲人遺棄,美國人轟炸,日本人強迫勞動;戰爭時的饑荒和顛沛流離使的第二代的諾魯人更加團結、重視土地;他們無法理解這些勢力更迭的意義,但諾魯人必須尋求自主和自我定位。這導致1968年的獨立,1970掌控磷礦開採,以及拒絕BPC的族群搬遷計畫。(By Nancy Pollock)
    獨立後的諾魯達到經濟巔峰。磷礦需求增加,一度讓諾魯共和國歲收上升到123Million,以GDP來說僅次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。人民不用繳稅,政府機關雇用了95%工作人口,醫療及教育不需要收費。底層的挖掘磷礦交由其他亞洲及南太勞工,中國人經營餐廳及雜貨,諾魯人幾乎不需親自工作。儘管政府還有閒錢,1980年後磷礦的價值大幅下降;國家開始不當貸款或舉債。原本沒有政黨意識的諾魯政府,到了1990年代開始頻繁更換總統。政局動盪不安,到了2000年,債務已到達18% GDP的程度。國家陷入破產危機,對外交通停擺,除了尋求各種國際金援,繳交25000$就可以成立銀行的制度更是讓諾魯成為洗錢黑洞。這一代的諾魯人,經歷了30年的天堂生活,來到千禧年又再度陷入國家危機。
    2001年八月,Tampa affair事件發生。挪威籍貨船Tampa號在澳洲聖誕島和印尼間的海域巧遇難民船發出求救訊號;超過四百位阿富汗難民登船後,要求船長航向澳洲。難民最終無法在澳洲下船,但澳洲和諾魯簽訂協議,諾魯收容難民而澳洲給予資金。2000年後的磷礦生產已經到達極限,儘管仍有少數區域被發現上可以進行Primary mining,嘗試用新科技進行二次開採仍是未知數;接替磷礦出現的難民,暫時解決了政府財務危機。當下的諾魯人正要展開充滿難民和債務的後磷礦時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